依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
建筑工程系目前共有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等四个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二、2014-2016年专业建设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建筑类专业施工季节和现场技术要求,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改进“季节学期,现场教学,任务培养,项目考核”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院“三大素养”的培育有机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
1.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职业岗位方向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兴趣不同,瞄准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操作方面的训练,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2.生产周期与教学学期融通
根据建筑类季节特点,结合工程周期进行教学,教学学期随生产周期课可做出调整。第4学期与第5学期无缝对接,利用暑期“黄金”时段,完成跟岗实习任务。
3.教学改革
根据我系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多样化教学改革。如:裴茜老师《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课程,结合工程实际进度,利用在建学生宿舍和图书馆,进行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玻璃幕墙,吊顶等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与工艺重点。张宇彤老师将《素描与色彩》等课程与技能大赛、创新创意展结合起来,对画面的设计表达、设计创意、线条勾勒、色彩应用、整体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创作,促进学生徒手表达能力、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整体布局观念和色彩搭配能力。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引进柴松华、杨晓蕴、董钊;陆凡婷、贾昊凯;张宇彤等6位教师,其中企业人员1名,补充建筑构造类、路桥施工类、装饰设计类师资力量。
2.围绕优质课程建设,培养柴松华、许丽等教学能手。
3.继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建设系统各类注册考试,取得任职资格到建筑、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兼职,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四)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2015年,学院投资近5万元,补充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14套,扩建工程测量实训室;2016年,新建了建筑材料检测、土工等2个实训室,花费近10万元,解决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为了解决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就业,2016年,与源艺百汇装饰、龙发装饰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人员参与系部技能大赛、教学实践等活动。
三、2014-2016年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青年教师较多,结构合理的老、中、青教师梯队尚未完全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任重而道远,科研团队工作不深入。
(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还需提升,教学质量还需提高,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力度不够。
(三)实验实训投入不够,和其他专业不均衡。
四、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遵循学院“以学生未来为本,以教育品质为根,以人格素养为重,以技术传创为主”的办学理念和“做学合一,厚实融通”的校训,以及建设开放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院校中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专业建设以培养工程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基本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施工及管理、工程应用等能力。
五、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我校工科类学科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备及专业师资队伍资源优势,积极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立足山西,面向全国,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山西省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成结构合理,专业间相互支撑,使我系几个土建类专业成为山西及黄河金三角区域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
1.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
做强、做大原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大高职层次专业,按照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争取土木工程作为首批升本专业,专业定位为面向土木工程生产一线,从事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下设建筑工程和工程管理两个方向。
2.依据专业特点,创新土木大类培养模式
土建类专业专业必须对工程施工和工程设计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必须熟悉行业标准及规范的要求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拟建设市政、道桥、隧道工程方向,使专业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土建类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
4.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领域覆盖面广、具有创新意识、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力争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名,拥有企业在职经验的高职称技术人员3-5名,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考取注册建造师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5.教材建设
编写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讲义,其中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编写的教材3-5本。逐步形成符合我院学生基本情况和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6.实验实训室建设
实验教学是工科专业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1)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新建工程造价、建筑材料与模型展示实验实训室、扩建土工、工程测量及建筑材料检测等实验实训室。
(3)发展建立稳定的适用于建筑工程类校外实训基地20个左右。
六、专业建设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为达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从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入手,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需要、够用、理念先进;精简不必要的理论、公式推导,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融入新的技术、规范、管理等知识。此外,还要重视实践性教学,通过完善实验实训设施、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等手段,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从服务专业建设需要出发,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数量与素质并重的建设原则,建设一支既精于教书育人又强于科研攻关解决建设企业技术难题,既有专家教授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主要目标如下:
(1)培养专业带头人2~3人;
(2)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一个台阶,三年内,副高及以上职称比例达到30%以上;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三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
(4)聘请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形成专兼职教学团队;
(5)科研工作:力争三年内取得省部级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横向课题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以上。
(三)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和改革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土建类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是:经过4至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计划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以结构分析与施工技术为支撑点,积极开展力学、设计、施工等主要课程的建设,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根据“删、减、并、增”的思路,通过整合一系列课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土木工程设计课程体系,力求做到设计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突出“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引导探索”的教学理念和“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特色,重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四)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加快“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的使用,专业课程教材使用统一规划教材,使得教材具有连贯性。
2.进一步加强专业图书资料室建设,使图书、资料种类和藏书量达到规定标准。提供专业资料查找、阅览的便利条件,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3.积极主编和参编各类专业教材。主编、参编二类以上出版社教材3本以上,力争产生1本以上的校级精品教材和一定数量的特色教材。
(五)实验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1.加快土木工程实训中心建设进度,使得实验室尽快投入使用。
2.积极引进土木专业试验器材,继续完善实验室硬件建设,有计划的添置与专业课教学与试验的设施。建成或完善工程结构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岩土力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等实验室。
3.建立与运城市乃至山西省内建筑安装企业、工程监理公司、建筑集团、房地产公司等的长期合作机制,每年输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为以后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六)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
完善系部和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规划和记载,加强“备、教、辅、改、考、析”的常规管理,规范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系主任、教学主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研室主任为主,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组成督导组、系教学检查组、专业教师等多层次的相互听课制度,在这个体系的约束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过程的现代化、动态化管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七、保障措施
1.有“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培养”等激励措施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
2.从资金上向实验室、实训设施建设倾斜,保证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
3.完善“教科研奖励制度”,提高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和服务社会能力。
建筑工程系
2017年2月